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5-02-24 19:52:51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读后感1

这个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长。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母子手牵手,当铃声响起,儿子奔跑在人群中,妈妈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无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儿子的背影,而儿子也在不断地回头看妈妈。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当妈妈在机场与儿子拥抱告别时,“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华安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母亲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母亲只能在高楼的窗口望到儿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的长大,更读到一个母亲的深情。我不仅想到了我自己。幼儿园里,爸爸放下我后坚决地离开,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学时,当我独自一人走过热闹的十字路口,不必回头,我知道,有一双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说:“儿子,你要快快长大!”妈妈却说:“儿子,你怎么这么快就长大了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长大,从父母的生命中分离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妈妈的深爱,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书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离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诉我,人生的漫漫长路,注定要一个人走。在我8岁那个暑假,父母让我一个人搭飞机来回北京。虽然这边有爸爸妈妈送我到机场,那边有奶奶来接,但心里还是忐忑,当然还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挂着无人陪伴的标志,随着空乘员上飞机,找座位,下飞机,等到奶奶来接,一切都顺利。自豪感一下子上来了,离开爸爸妈妈,我也可以。小升初报名,排一天长长的队,独自进到陌生的环境,接受陌生老师的考试,当老师说“不错”的时候,一天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样的路,我还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当我们目送身边亲爱的人背影渐行渐远,只要珍惜曾经相聚的时光,珍爱彼此,就不必遗憾;目送,当我们目送时光的背影渐行渐远,只要我们曾经踏实走过,再回首,也坦然。

读龙应台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读后感2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离去。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读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时隔多日,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驳的记忆里渐次清晰。有些话,本该早些说出口,却被我无声吞咽。此刻,又皆跃然纸上,流淌不息。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一种特异功能——总能在万千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无比准确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寻的那个身影。

他们的名字叫父母。

始终记得,大一那年,父亲在老家火车站送我时的场景。

彼时,我们每人手中都拖着一个皮箱,只是父亲手中的那个,像一个严重积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肿大。从数百米外的公交车站,一直拖到狭窄拥挤的车厢小道,最后再用他坚实的臂膀,托举到我头顶的行李存放台上。

然后,他转身,用极其严肃的口吻第无数次告诫我:“今后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事事都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门一定要和别人一起……”

终于,我怀着无奈又无语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出车厢,而后,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解放与自由在心下暗暗庆幸不已。

火车如期开动,我拉开遮挡视线的车帘放飞我彼时轻松的心情。一转头,却看到父亲依旧站在我们登车时的那个站台,正朝着我车窗这边笨拙地挥手告别。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看他挥手,竟与电视里播放了无数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桥段有几分的雷同。

我是否该取笑父亲那笨拙的挥手姿势呢?

火车的轰鸣声继续不止,载着我奔向他视线的尽头,只余他执拗地站在车尾的那头,目光触不到火车移动方向的另一个尽头。

彼时,正值初春,而我却看到父亲早生的华发与这万物勃发的时代大潮流极其地不相适应,沧桑地在风中随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挥手告别。

或许,是火车的渐渐驶离给我造成的视觉错觉。忽然发现,父亲曾经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间土崩瓦解。彼时,他像一棵气息奄奄的佝偻老树,无声地伫立在原地,目送曾经长在他枝头的叶,翩翩飘向他根茎所触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无力去挽回些什么。

最终,他在我视野中慢慢缩减成一个圆点,直至,消失不见。

火车前,是我心飞往的方向,火车后,是他心没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亲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远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电话回家向他们报平安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时,明知道风大,还穿那么少,回来就感冒了……”

彼时,我并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渐渐远去背影的眼底里,究竟深藏着什么。只知道,那天,我从父亲伫立在站台上略显伛偻的身影与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隐隐感到丝丝的落寞、无力与凄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 ……此处隐藏2081个字……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资料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因此,人对大义的明白潜质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明白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一样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路要走,就好像1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取最适宜自我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咱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刻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好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不到特定的状况不会轻易改变自我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兄弟姐妹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能够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8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先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好处,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主角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然后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龙应台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然后不明白什么时候父母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明白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己的主张,从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然后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

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目送》读后感9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题记

第一次读《目送》,是在初中时的语文卷子上,似乎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时只不过是略有一些伤感,却从未真正的去想过它的含义。

后来再读《目送》,便多了几分感悟,也多了几分忧伤。

翻开那本书,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扉页“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人生百态,尽在其中吧。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小时候我们总是跟着妈妈的后面,生怕自己被她落下,不知何时开始,妈妈手中的小手开始变得执拗起来,拼命的想逃出去,想长大。渐渐地,我们大了一些,走起路来不想让妈妈牵,走在她的前面,时不时的回头看一眼,妈妈是不是在后面,仿佛看一眼便安心了一样。再后来,我们大步流星的往前走,有时分别都忘记回头看一眼,似乎我与母亲的缘分是这背影,而我逐渐长大的背影,也告诉她,不必追。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家,是什么。家是小时候放学心心念念的地方,那里有着数不尽的零食、玩具、和欢笑;家是十几岁年龄时想着外面的世界会更加美好,然后渴望远离的地方;家也是你长大后真正留恋的地方,因为你知道,无论你在外面经历了什么,那里总是有着一桌热气腾腾的饭在等着你回来,还有那一颗颗渴望你归来的心。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父母眼中的家就是我们,我们却慢慢的长大,离这个家渐行渐远,而身后是父母一次次的“目送”,他们渴望着你回头去看上一眼,只需一眼,便可安心。

家,也会变质。我们一路成长,一路得到,也一路失去着。家里的人会一个个走掉,会走的很远很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想念过去,似乎生活中充满了回忆,却又不得不转过头来独自一人继续前行。成长亦是如此。

牵挂你的人会慷慨给予你的时光和情感。

“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每次读到这句时,心里总是有一种失落感。“我就是你的雨儿啊”,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了,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雨儿,母亲还是转瞬就忘。即便记忆不是那么的清晰,她依旧还是心心念着她的雨儿,女儿是她最挂念的人吧。

有人说《目送》这本书太过零散,堆了73篇散文在里面,可我却认为,这73篇散文缺一不可,是它们零零散散拼成了生活,无法将其中任何一篇抽离。我记得孟买的铁轨边,做手工布风筝的人为死者捐布的善良,也记得金门里遍地都是的地雷,那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没见过球。这些文章都是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啊!

我忽的想起杨绛先生的一本书,《我们仨》,那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杨绛和龙应台笔下的爱略有不同,前者写的是一家三口的点滴,而后者是描述着生活中平平淡淡的事例,有亲情有爱情,还有友情。我以为他们的情感是一样的,可仔细品读后才发觉,杨绛写的是过去和怀念,而龙应台所写的是现在与珍惜。

时光这台大机器不停地运转,我们却无法让它倒转或停止,所以我们只能做的是活在当下,珍惜好眼前的事物,珍惜对你好的人。

《目送》读后感10

龙应台是我最爱的作家,而《目送》正是我爱上她的最初理由。《目送》里,龙应台是她儿子的母亲,也是她爸爸的女儿。

她送儿子去上学,儿子望了她一眼,然后“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她送儿子出国交流,儿子过了机场的海关窗口“倏忽不见”了,一次头也没有回。儿子长大了,常常戴着耳机听歌,“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孩子长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是属于父母的孩子了。

这样的落寞,还有另一面。父亲送她去大学,不肯因为自己的小货车让她丢脸,远远地就离开了。父亲失去意识待在医院里,她要赶去工作,不舍地看着父亲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自己慢慢成熟,有了更多责任和任务。父母却渐渐老去,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目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搜券吧文库 www.soquans.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