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5-02-18 09:18:0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2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2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

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

在我们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疯子的称号。我们以一个所谓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冠上疯子称号的人们或许也正在用一种另类的眼光观察着我们。谁能说清到底谁才是不正常的疯子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3

其实开始读《名人传》之前,我是不太想读的,甚至怀着几分鄙夷之情的。因为平时名人故事见得太多了,不就是举一些伟大的事例用伟大的描述表现名人伟大的灵魂吗?对于这些七吹八捧的东西,我还真不大感冒。虽不说古井无波,但也不至于心潮澎湃,因为它们太精彩了,却往往遮掩了名人们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写成了神,不免有一种读圣经般虚无飘渺感。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动的能力降低了。

于是,我撑着头开始读。一行又一行。

但,我渐渐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以往的十分写人九分吹,一分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事例,表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这才是真正能读到我心底的东西。以往的名人们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我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终于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了名人们的伟大。小气、怪异、敌对,甚至还有几分疯癫。

对,没错,就是疯癫。

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无缘无故发火,又会画出或写出或刻出一些没人看懂,最终却又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在人们眼中,他们疯癫,他们古怪,他们不近人情。

但,谁又能说他们是错的呢?他们不过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仅此而已。

人们对与错凭判准则是什么?是自己,并没有注定的错与对。在我们眼中,他们疯,在他们眼中,我们疯。我们都习惯于把异己定为错误的一方。

没有谁对与错,立场与追求不同罢了。

道家有云:返璞归真乃大道。当一个人无视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为自己时,他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随便的一个谁。

所以他们才是名人,他们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所以人们才会眼前一亮,不会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世俗,将自己束缚,让自己站在众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代名家,因为你与大家没有区别,你没有理由脱颖而出。

束缚自己,永不飞翔。

所以,当你见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疯;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结局,往往是他站在时代之巅;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怀疑,看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就行了。你有资格与其比么?

天才便是疯子,疯子便是天才;因为他们判断标准无异:与众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为你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4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 ……此处隐藏12717个字……视,同时我们还可以藐视周围任何生物。

今后的人类,因为大脑进化更高级,于是她大胆推测,会有很多器官退化,但是都无所谓,嘴巴可以变成吸管,只要食物是流质的;眼睛可以更小,因为不用警惕周围的环境;手指可以变成多个,方便打字,腿可以更小,因为油门刹车全用手解决,脖子要更粗,这样才能托住那个大脑......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好开心啊,和书中的精神病人一样,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再如:人间五十年,她精通与预测有关的一切,四柱八字、星座等。她讲着讲着,她的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她觉得她能窥探未来只是某种统计学,就像一颗熟透的苹果必然会落地。命和运,交汇在一起就是命运,你的性格和选择、机遇和胆识,虽然选择和机遇有变数,但是它们会交在一起,形成一个必然的点,很多点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命运。绝大多数这种变化会很小,但往往这种很小的变化却对未来有深刻的影响。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一毫的偏差,整个人生完全不同,正所谓:一念之间,万物生或死,一芥之间,宇宙存或灭。一切变化,有时候只是始于那一点点。

她有段时间为此迷茫,不过后面,她就想通了,如果你因为一句话而坐享其成,那么即使机缘巧合得到了什么也会从指缝中溜走,因为你不配拥有它。如果你对未来渴望恨不得从喉咙里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它,那么你得到的往往超过你的期许。

最后她说,命运,很多时候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间一世50年,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要为梦想而活。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相信,命运,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注定的,但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这群特殊人群的故事,如双子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觉得过世妹妹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患者的关节站立法,他认为只要找到关节的节点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动和血小板的聚集;还有一个人他能预见未来,他说了很多关于他预知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他却只能疯狂、无奈、绝望和疲惫,事后,作者问了他的主治医生是否相信,医生说他信;生化奴隶中,这个病人每天会洗N次手,而且必须用各种杀菌的东西洗,不计代价的洗手,因为细菌很强大很危险;还有一个人转世了很多次,记得前世发生的很多事情......

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我是正常人,里面的人是精神病人这种心态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观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等众多领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深处这个世界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点点,更多的事我们一无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了解的越多,你质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当有人问作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会出第二部吗?作者说不会。

因为好奇,作者决定接触这群人,而四年之后的某天,作者决定结束,停止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接触。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挺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0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1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2

像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段话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会细细品每篇文章,每句话。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天才,他们是敢于把自己的突出的差异表现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异类,就会被称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异,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爷爷,给他讲了灵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还说通了身边人一起相信。

“万一只有灵魂知道呢?”

灵魂这个东西,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为当你感受到了你没有看到听到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是灵魂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神经病,而非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病,而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参悟。

读后感姗姗来迟,有时候心事很重的时候也会看几章节,暂时忘记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搜券吧文库 www.soquans.com 版权所有